×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卫星拍摄俄乌战区,为什么中国黑白、外国彩色

2022年2月26号晚8点不到,2022年2月27号凌晨,环球时报发布两则报道,公布了我国卫星拍摄俄乌战区的卫星照片,引发网友热议。焦点聚集在“为什么中国卫星照片是黑白的根本看不清?我们的卫星成像技术怎么那么差?”。

SAR卫星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在晚上直接记录地表信息,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云雾也挡不住它。

干涉成像能获得地区毫米级的形变精度信息,可以用来监测地震,分析地震过程和机制,从而有效预警常见地质灾害。另外,这个精度的地形测绘还能用于预警城市地表沉降、火山、雪灾等自然灾害,达到事先预警和灾害评估,对后续救援提供决策支持帮助。

2021年1月15日凌晨,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省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政府间国际组织GEO(地球观测组织)向各国航天机构发出请求,希望利用各国的遥感卫星对灾区进行成像,为当地政府进行灾情评估与灾后救援提供支持。

就拿26日发布的天仪海丝一号拍摄乌克兰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的照片来看,两张照片定格在当地时间2月12日23时36分和2月24日23是时08分,同个时间段记录有哈尔科夫国际机场、敖德萨港口的照片。试问,光学成像卫星能检测到大晚上这几个地方的动态吗?不能,常规光学卫星只有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记录地球,晚上只能通过热成像技术实现监测。

同样是一个凌晨发生的灾害,同样是海丝一号卫星拍摄到的受灾地图卫星照片,虽然这组照片数据返回地球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发出,比受灾日晚了三天,但它仍然是全球第一份资料,为灾害评估和后续援救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大家能了解SAR卫星的相关知识,摆脱对“黑白”卫星成像的误解。我国卫星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已经不大了。差距有我们认,但不要刻意抹黑。

从卫星获取信息数量和精度来看,SAR卫星完爆光学卫星,对深度信息数据的展现只有SAR卫星才能胜任。

发出这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大众不了解卫星成像技术,仅凭借“黑白照片、黑白电视等是被淘汰的技术”这一惯性思维来判断卫星成像技术,造就了这个大乌龙事件。就卫星成像技术而言,所谓的“黑白成像”是来自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的微波成像,是比光学成像卫星更先进的存在。

作为大众知名媒体环球时报引用来自天仪研究院的这两组卫星图,其实也是有宣传的意思。目前天仪研究院“海丝一号”SAR卫星是中国首先实现商用的SAR卫星,它的亮相意义重大,此次拿到海丝一号卫星成像图做文案本是为了展示中国商业卫星技术的进步,不想大众不解风情,非要说它是落后于时代的产物。

1月17日晚上,印尼政府收到全球第一份有效的灾区卫星遥感数据,而拍下这份数据的,是发射升空尚不满一个月的海丝一号卫星。

结合SAR卫星土壤水分、植物水分估计的能力,它还能在农业领域大放光彩。结合地面监测、光学卫星监测以及SAR卫星数据,可以有效指导农作物的培育工作,实现对不同季节、环境的水稻或其他作物的规划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

首张灾区卫星图

SAR卫星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基于极化特性的地物精准识别,二是干涉测量,干涉测量原理在于对同一目标进行两次以上的观测,并进行相干处理,利用干涉相位反演,测量出地表的微小移动或地面高程信息。

极化识别简单来说就是,雷达卫星发送大范围的电磁波,雷达范围内的每个物体受到电磁波照射(无害)都会发生反射,这个现象被称为极化。雷达通过物体反射的极化特征能够准确识别物体形状、结构、材质等详细信息。

通过地物反馈的电磁极化特征,微波雷达可对地物进行多种维度的测绘,实现对地物的准确探知,包括植被高度、物种识别、土壤湿度、地质结构等特征,都能通过微波数据分析得到。

后来我们知道俄罗斯凌晨发动进攻,在这个时间点只有SAR卫星能完美的追踪到战斗的全过程,换成光学热成像效果将大打折扣。可想而知如果敌人在晚上发动攻击,仅有光学卫星监测,受攻击方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在地质勘探领域,拿昨天(27号)刚跟随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上去的“巢湖一号”举例(天仪研究院),它在扫描模式下170千米宽幅分辨率能达到20米,100千米宽幅分辨率12米。这样宽度覆盖的地质测绘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比起人为勘测优势巨大。

上一篇:赛峰集团发展微惯性传感器战略
下一篇:没有了

Top